佤族的村寨多建在山坡或小山巅,房子随山势而建,不拘方向,由高而低。一个村寨的规模,大者上百户,小则十几户,一般在百户上下。从用材上说,主要有竹木结构和土木结构两种。从建筑样式上说,主要有“干栏式”楼房和“四壁落地房”两种。“干栏式”建筑,一般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下层无遮挡,用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杂物。佤族在修建房子时有互助的习惯,一般当日即可建成。
大头人和有钱的人可以建“大房子”,其标志是在房上设特别的木刻,墙上挂有象征富有的带犄角的牛头骨,形式和陈设则和普通住房相同。室内有主、客、鬼三个火塘,主火塘供煮饭用。
佤族以稻谷(大米)为主食,也食用小红米、玉米、豆类。肉类以家养的禽畜为主,有牛、鸡、猪等,农闲时猎取野猪、麂子、九节狸、野鸡、鸟类等食用。蔬菜品种众多,有竹笋、青菜、黄瓜、冬瓜、辣椒和野菜等。佤族的饮食比较简单,普遍食用烂饭,一般日食两餐或三餐。过去,佤族在吃饭时大都用手抓食,现在都用筷子和勺。佤族喜欢喝酒,将小红米煮熟拌入酒药发酵,约半个月后将其放在竹筒内掺入冷水,即成水酒。佤族有“无酒不成礼,说话不算数”的说法。还喜欢饮苦茶、吸草烟和嚼槟榔。
道路是村寨内部人们相互沟通和对外交往的重要设施。佤族村寨由于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村寨内的道路多不够完整,呈不规则状,完全随房屋排列变化自然形成,多为土路、乱石路,坎坷难行。从寨子“永”走出去的道路,一般有3至4条,依各寨进出方便而定,多为羊肠小道。
尊敬老人是一切民族的道德规范,佤族也不例外。佤族格言“格拉那格拉扬”意为“孝敬是礼”,反映了佤族重要的道德规范。佤族以尊重长辈、孝敬老人为荣,尊重老人的言谈、行为。若老人失去劳动力,儿女们则负担赡养费用,或代为劳动生产。老人死后,也有送终之礼。
佤族创造了简单的历法。每年有12个月,岁首月以某种自然现象为标志。根据每个月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安排生产、宗教和其他活动。
佤族创造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新火节、播种节和新米节。新火节是佤族的年节,充满了“辞旧迎新”的色彩,每年农历十二月或次年一月。播种节在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前后举行。祈祷风调雨顺,家家丰收。
新米节在每年农历八月中旬举行。当谷物开始成熟时,头人召集有威望的长者商定吉日。
佤族文学属于民间口头文学,内容包括神话传说、故事、童话、寓言、谚语等等。佤族人民通过各种文学样式,展示了佤族的审美观念、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成为我国民族文学宝库中一朵艳丽的奇葩。
佤族的丧葬习俗主要以土葬为主,间有火葬、野葬等遗俗。佤族把人死分为“永孟姆”(善终)和“永早敖”(凶死)两类。凡是正常死亡的,如老死病死的,并在家中死的为“永孟姆”,凡是意外死亡的,如刀、枪、水、火、自杀、难产以及死于外地者为“永早敖”。丈夫在妻子妊娠期病死的,也视为“永早敖”。
佤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佤族音乐的特点主要是原始、朴素、优美、健康,以其质朴的音调和粗犷的风格而独具一格。歌曲都是民歌,有劳动歌、情歌、宗教歌、悼念歌、欢庆歌和儿歌等;使用的乐器有口篾、短笛、葫芦笙、独弦琴、木鼓、象脚鼓、铜铓、钗等。佤族舞蹈题材广泛,舞风古朴粗犷、热情奔放,主要的舞蹈有圆圈舞、木鼓舞、盖房舞、舂碓舞、甩发舞、象脚鼓舞、竹竿舞等。其中的木鼓舞和甩发舞,展示了佤族文化的深厚底蕴和浓郁的民族特色,享誉中外。
佤族的宗教信仰有原始宗教、佛教和基督教三种。原始宗教信仰是佤族最具特点和普遍性的信仰;佛教和基督教传入佤族地区的时间不长,信仰者也只是部分地区的佤族。
佤族相信灵魂不灭和万物有灵。在他们的观念中,人类、山川、河流、植物、动物和凡为他们所不能理解的一切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等等,都有灵魂,或称鬼神。在佤族人那里,鬼和神没有加以区分,都指观念中的灵魂。
佤族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与灵魂有关。通过人性的泛化和外推,也就很容易地认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有灵魂,都受一个不可理解的力量所主宰,由此形成了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或原始宗教。
文章来源:网络
图片来源:微佤山
十一临沧出发:体验佤山风情1-5日路线攻略任你选!
这一切,都怪临沧!
如果有人问你来临沧怎么玩,就把这条著名白癜风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去哪家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zx/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