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沧市 >> 临沧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山茶花沧源忆事

来源:临沧市 时间:2023-3-31
北京治白癜风好的医院是哪家 https://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五月,万物生长,树木葱茏。

五月末尾的一天,我有幸走进了临沧市委大楼五楼的市委统战部机关,这里建有“大团结大联合”文化长廊,各种展品令人目不暇接,让我最激动的是来自沧源佤族自治县的展品——那些饱经沧桑的照片、实物和图书等珍贵资料,带我走进了阿佤山的历史和现实。

我因为把《佤山金花的故事》讲到了《中国民族》杂志,阿佤山歌舞团团长还为我起了一个佤族名字:尼嘎雅蓉。前几年,因为考察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我又到了阿佤山,还到了翁丁原始部落,到了勐角新村等地,饱览着阿佤山的山山水水和民族风情,心里说不出的高兴和振奋。

20世纪60年代,一首《阿佤人民唱新歌》传唱大江南北,也让边疆的佤山佤寨走进全国人民的视野。在云南,以沧源与西盟为中心的佤族聚居区,被称之为“阿佤山”。这里与缅甸接壤,群山起伏、层峦叠翠。新中国成立时,这里的人大多还过着刀耕火种、食不果腹、刻木记事的原始生活。

佤族人直爽豪放,刚正不阿,热情好客。老一辈民族工作者王连芳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年中央访问团到普洱专区,当地干部告诉我们,送佤族同胞东西要每人一份,于是,我们给前来开会的佤族头人每人送了做一套衣服的布料,令人诧异的是,西盟的两位佤族头人回到山寨,将布料全部拿出均分给了全寨子的人,每人仅分到一块小布条,但人人都为此非常高兴。”

尹仑在《改天换地守护边疆——七十年前阿佤山地区的民族政策和实践》文章中有这样的记述:“年12月,解放军四兵团三十九师一一五团奉命挺进阿佤山,剿灭土匪,建设人民政权。年初,滇南工委派工作队进入阿佤山。解放军驻防阿佤山后,发扬优良传统,肩负战斗队、工作队的双重任务,模范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发展生产,造福人民,创办教育,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斗争:肃清残匪,建立区、乡、村政权;组建民兵联防组织,粉碎境外敌人的两次窜犯;帮助群众发展生产,改善生活,盖房子,开商店。”“年6月,驻防阿佤山的部队奉命归建,根据群众的再三请求,解放军一一五团五连留在了阿佤山,编入边防八团建制,继续同阿佤山人民一起建设和保卫祖国边疆。”“驻防部队涌现出了被云南军区授予‘边防线上的模范堡垒’,被全国人民慰问解放军代表团赠予‘挺进佤山英雄连’锦旗的五连,和被云南军区授予‘国境线上的狙击手’英雄称号的拉祜族战士袁应忠等英雄单位和个人,形成了‘热爱边疆,安心边疆,保卫边疆,建设边疆’的风尚,边疆民族地区爱国统一战线迅速形成和巩固。”

沧源,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以及后来的“沧源解放”“班老回归”“班洪四大嫂”等展现沧源人民家国情怀的重大事件。回眸沧源的历史,是一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发展史。沧源县把佤族人民崇尚自然、敬畏自然、开放包容、公平正义的文化内涵与“班洪抗英”等革命历史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如今的佤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的美丽画卷扑面而来。

年,西盟佤族头人拉勐受邀参加国庆盛典,从佤山到北京,走了整整三个月。有时走路,有时骑马,走到云南驿才有车坐到昆明,最后又从昆明乘飞机到北京。近年来,阿佤山的交通已实现历史性突破:年底,沧源机场建成通航,阿佤山与世界的距离不再遥远;年底,大理至临沧高铁通车运营,阿佤山跨入动车时代。

新时代的佤山,在民族团结进步的大道上昂首向前,有如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一直向远方延伸。(作者:马东文,单位系临沧市云县委统战部县民族宗教局)

转载请注明来源《民族时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xw/92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