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沧市 >> 临沧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四十年始终如一近千部佳片不断临沧少数民

来源:临沧市 时间:2020-9-23
年组建成立的临沧地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组,为临沧地区电影公司内设机构。自年开展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以来,为满足少数民族群众看到本民族语电影,从未间断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即使在电影事业发展的低谷时期,仍然积极探索和实践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和发行放映工作。从年划归临沧地区农村电影管理站以后,真正实现了少数民族语电影的译制和发行放映统一。截至年,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共译制生产少数民族语电影累计部,其中佤语部、傣语部、拉祜语48部、布朗语7部、俐侎语1部、缅甸语微电影2部。年以来,每年完成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40余部,译制完成的民族语影片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核,进入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供各地区选择订购放映,深受少数民族群众喜爱。临沧少数民族语译制影片数量和质量在全省均名列前茅,多次被评为农村电影放映和少数民族语译制先进单位。年译制的傣语故事片《新仇旧恨》和佤语故事片《缉毒战》、年译制的傣语和佤语科教片《水稻旱育秧》先后荣获国家文化部、国家民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年被国家人事部、文化部表彰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年被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表彰为“全国少数民族语电影生产译制发行放映先进单位”。

年11月14日,李长春在昆明接见临沧译制组、红河译制组配音员

年组建成立的临沧地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组,为临沧地区电影公司内设机构,招录了第一批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人员,专业语组设佤语组、傣语组、拉祜语组。年7月,经临沧地年11月14日,李长春在昆明接见临沧译制组、红河译制组配音员文化建设区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临沧地区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组由地区电影公司划归地区农村电影管理站。经上级部门审核认定,设佤语组、傣语组。

年,国家级“民族语影片译制发行放映先进集体”

年8月,地方电影行政管理职能划转,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由临沧市文化局划转临沧市广播电视局管理。年12月,政府机构改革,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划归临沧市文体广电和新闻出版局管理,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工作职能不变。年10月,加挂临沧市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牌子,内设办公室、放映业务部、佤语译制部、傣语译制部。年2月,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划归市委宣传部管理,为下属事业单位,正科级,加挂临沧市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牌子。

年,故事片《缉毒战》(佤语)荣获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艺术“骏马奖”

年至年,临沧市农村电影管理站(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中心)共译制生产少数民族语电影累计部,其中佤语部、傣语部、拉祜语48部、布朗语7部、俐侎语1部、缅甸语微电影2部。数字化译制以来,每年完成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40余部,共有部佤语影片和部傣语影片通过省级和国家级审核进入中宣部电影数字节目管理中心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供各地区选择订购放映,深受各少数民族群众喜爱。

年至今,在全市八县(区)共组织放映少数民族语电影5.2万场,少数民族观众人数达万多人次。其中,自年开展数字化放映至今,在全市八县(区)共组织放映少数民族语电影近3.5万场,少数民族观众人数达万多人次。群众亲切地把我们译制放映的少数民族语电影称为“阿佤电影”“傣家电影”“拉祜电影”。

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后通过农村电影放映呈现给观众,一直以来承载着“使祖国的电影事业更好地发挥它的宣传教育作用,并且为少数民族人民服务”的重要使命。向民族群众提供感官娱乐、精神审美的同时,也在不知不觉间传递着民族的先进文化,充分解决了民族群众看到、看懂、看好电影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民族地区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宣扬了中华文化和国家政策,促进民族地区观念更新,维护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

年,科教片《水稻旱育秧》(傣语)荣获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影“骏马奖”

近年来,根据上级下达的放映任务,该站每年在全市8个县(区)的个行政村及中小学校巡回放映电影1万多场,每年放映少数民族语影片多场,放映覆盖了边远、高寒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寨,把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这项惠民工作落实到实处。

年,全国文化工作先进集体(证书)

党的十九大召开后,按照临沧市委宣传部要求,该站组织译配人员译制了“党的十九大精神进边寨”宣传短片,用佤语和傣语形象生动地讲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临沧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重大成果,并通过农村公益电影流动放映的形式,生动地把党的十九大会议精神实实在在的宣传到民族群众的心中,民族群众真正的领会到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精神内容,民族群众对用民族语宣传党的十九大精神的放映形式赞不绝口。

年数字电影走进拉祜山寨,拉祜族群众享受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电影科技发展成果

年3月,为响应中宣部、国家民委、国家电影局的号召,在省少数民族语影视译制中心、市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及站(中心)领导的高度重视下,我站完成了《厉害了,我的国》大型纪录片佤语版、傣语版的译制,并成功举办了专家评审会。

组织实施少数民族语电影生产译制、发行放映工作中的经验和做法是:

加强译制流程管理

该站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工作严格按照译制流程管理规范开展,在两个译制组共用一个录音棚的条件下,我们严格计划安排每一天的录音,具体到翻译、导演、配音、录音、后期处理的每一个环节细化安排中,做好录音前各项准备工作,尽量缩短个人录音时间。每个环节专门有人负责把关,明确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做到每一位译制人员有一项专职和多个兼职,以高度的民族责任感和事业心热情地投入到译制工作之中,保证了任务的顺利完成。

稳定译制人员队伍

该站在职在编译制人员共9人,佤语6人,傣语3人,译制人员严重不足,无法完成一部电影所需的角色。以在职在编人员为核心,以外聘劳务派遣配音演员为辅。通过劳务派遣方式,长期相对固定聘请部分配音和技术人员,弥补了译制人员不足,稳定了译制队伍,解决了因人员变动频繁而造成的问题。

解决译制人员老化的问题

该站老配音演员将在近两三年退休4人,届时将会出现严重的人才断层现象,为了更好地开展民族语译制工作,他们采取退一补一的方式,通过社会公开招考的方式,吸收大学毕业生加入译制队伍,以老带新,不断加强译制工作力量建设。近年来共公开招聘了3名少数民族大学本科生。

强化译制专业技能培训

该站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专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译制质量。积极组织译制人员到省译制中心和各个州市译制单位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译制水平。单位内部开办“译制业务知识培训班”“傣文培训班”“佤文培训班”等培训,邀请国内知名录音师和译制配音导演、配音专家到我站开展全员培训。通过培训,提高译制人员在翻译、导演、配音、录音等方面的业务能力。在技术上,指定两个语种的技术骨干,并以技术骨干为中心,在录音、后期处理方面全程把关,现场培训指导录音,确保前期录音的质量,完善录音人才的储备,促进译制队伍的全面发展。

下基层贴地气

为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质量,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观影需求,总结少数民族语影片放映工作经验,更好地组织开展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和放映工作,每年都组织译配人员到各地少数民族村寨进行调研,体验民族生活,向少数民族观众学习,听取少数民族观众的意见,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的语言习惯、生活习惯等,有效地提高翻译水平,使译制出的作品更贴近群众生活,提高放映效果。

(《临沧探索与实践》第一卷:四十年始终如一 近千部佳片不断——临沧少数民族语电影译制片多次荣获“骏马奖”)

临沧市政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xw/44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