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沧市 >> 临沧市习俗 >> 正文 >> 正文

临沧民俗美食十八怪上篇

来源:临沧市 时间:2017-10-24

我们云南早就有“云南十八怪”之说,临沧民间的那些极为普通的,司空见惯的,有些甚至还会被人报以鄙揄和晒笑的民俗美食,经过不下几年的冥思苦想,罗列为临沧民俗美食十八怪。

临沧民俗美食十八怪,具有两个共性,一是“简单”,唯其因为它简单得太过出奇,因此才“怪;二是“新奇”,唯其因为新奇,有别于其他常见、常闻的特点,它们蕴含了一种超乎宫廷馆阁的那种“繁沉”而以奇取胜、以奇出奇,因此才“怪”!于是乎,就有了“临沧民俗美食十八怪”。

1、米汤叫做筲箕菜   2、油粉锅巴夹饵快

3、米线细如头发态4、莲花假酥胜荤赛

5、豆粉下酒坨坨块6、木瓜煮水当醋卖

7、卷粉叫做米干摆   8、米饼做成象耳袋

9、糍粑油炸将客待10、香椿帕黑香臭怪

11、苦胆撒撇情不碍12、烧肥皮子抵馋债

13、大黄锅巴劈头盖14、小虫下酒味不赖

15、白酒兑水客不怠16、香蕉油炸味串寨

17、鸡踨凉拌钱难买18、李子宫爆救无奈

1、米汤叫做筲箕菜(shāojī)

把“米汤”列为云南临沧的美食,曾被一些人讥笑,以为太过把临沧美食文化的档次降得过低。然而,要告诉人们的是临沧人能够用极为普通的原料创造出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品物的本身就是一个绝佳的“发明”。

大抵“米汤”被称为“筲箕菜”,是那些年复一年地穿行在临沧茶马古道上的赶马人的杰作,它质朴中透露着奥妙,它奥妙中透露着清新,它把形象思维的应用发挥到了使那些文学大师们汗颜的地步。“筲箕菜”这个美妙绝伦的名称让你想起《赶马小调》中所表现的那种东方《小夜曲》的无限的深沉、清幽与追求。谈到此,我才自命不凡地领悟出临沧人为什么还要把米汤赠以另一个含情脉脉的名字——“米油”!

一瓢从筲箕漏下的米汤,一坨烧得通红的锅盐,一勺诱人的清油(或是猪油),三者就这样一下简单的组合,立即把我们带入一个妙不可言的景地——完成了“筲箕菜”的制作。临沧人又一次并发了声形并茂的想象力,给这样的组合“发明”加上一个临沧地方特别时兴的动词“沏”——使之成了一个完整的汤菜——“油盐沏米汤”。

“筲箕菜”的制作不需特殊炉灶和材料,只要在煮米之时多加两瓢清水,一切原料即告搞定。下米时能用上米最好、用红上米更好、如若能够用临沧高寒山区特产的旱谷米为最上乘。

2、油粉锅巴夹饵块

临沧人对一些粉类食品的称呼极有意思,比如单单把豌豆这种东西生产的食品统称为“油粉”,比如“油粉汤”、“油粉锅巴”、“油粉疙瘩”等,而将其他粮食生产的小食品则均冠以生产原料为起头的名称,比如“米粉”、“蚕豆粉”、“甜荞粉”、“冰粉”、“洋芋粉”等等,直观而又贴切。

“油粉”名称的来历也许因为有一种叫做“油粉锅巴”产品的生产中间,特别需要少量菜油脂来帮助与铁锅隔离,以便于“锅巴”起锅而得名。这种“锅巴”在临沧市所属的凤庆县的生产达到了相当的规模,周边的县市市场几乎被其大部占领。这种油粉锅巴可以直接食用。当你躺在轿车里或席梦思上,细细品味油粉锅巴的滋味,绝对是一种“置身原始”的享受;当然,由此派生的出来了一个油粉锅巴的小食系列又是另一番滋味了——

用“油粉锅巴”包裹起涂上“稀油粉”浆和佐料的烤熟的饵快薄片,外形透着橙黄色诱人的色调,把“油粉锅巴”的香脆,“稀油粉”的纯爽,“饵快”的嚼头三者合一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实实在在地把一种最普通但并不粗野的民俗美食,奉献给千千万万的食客。

3、米线细如头发态

临沧的米线制作工艺有别于其他地方,系采用酸浆团加熟米浆团两相揉合而成的米线熟料榨制生产的。这样的生产方式制作的米线,前些时候盛传被一些人质疑为有可能对身体健康不利。其实,榨制的最后一道工序是高温煮沸,不仅在消毒、杀菌等等方面,规避了导致影响人体健康的可能存在的弊端,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加入了“酸浆”,使米线产生了难得的“韧性”——临沧人称之为“筋骨”。因此临沧人就可以把米线榨制成细如发丝的状态,而绝不像有些地方的米线粗如筷子,让人一见便倒胃口。当然,细如发丝是形容,临沧细米线能榨制成直径在不大于两个毫米根本算不上什麽“绝版秘密”。

因此,如果你到临沧玩耍或旅游,不出席那些天下规一式的高级宴会,可以说绝对是你的明智,来临沧而没有吃酸浆米线绝对是抱恨终身的选策。

细如发丝的临沧米线首要特点是极易入味,调料与主料的搭配是一种完美的天衣无缝的天然吻合,用不着人们刻意地加入一些浓烈的诸如豆豉之类,才会把米线的味道搞定;其次,临沧的酸浆米线口感度极佳,耐得住品味,筋骨的适中是一种饮食层次高低的完美表现,它绝没有“扒呼啦稀”的感觉。人们可以通过食用酸浆米线,去体味一种做人的道理。

4、莲花假酥胜荤赛

莲花是临沧到处可见的植物,因为花很美,大多人舍不得吃她,将之用于供神和插瓶(就是所谓“插花艺术”,尽管临沧人插瓶讲究高矮错落,穿插有致,配搭考究,他们这么做了也不愿戴上艺术的帽子。)更有甚者,为了保护莲花不被糟蹋,还编出“一支莲花一支藕”——摘了一支莲花就扯死了一支藕的说法,叫你摘他不得,扯他不忍。总之,临沧人爱莲花是出了名的。

临沧人也是中国人,人们笑话中国人对生物的研究的兴趣远远大于生物的生存原理和与其余的关联性,此论大多含有贬义,以为见到一样新的东西我们首先研究和了解的是“是否能吃”。其实正好反映他们对于我们博大精妙的饮食文化的妒忌与无奈的心态,研究的本身与所谓保护,并不存在直接导致生物的存留和灭亡的必然结果。

临沧人把新鲜莲花瓣带露摘下,加入小粉、鸡蛋、食盐和其他调料(最要紧的是草果面和少量米酒汁两种),充分调匀,使其成为较浓的糊状。然后用筷子挑起裹满糊糊的莲花瓣下到热油锅内炸黄即可起锅装盘,上桌食用。外色金黄,内质清嫩,加之新鲜莲花的清香,确实是一种介于“神乎”、“仙呼”与人生之间的美味享受。

临沧人又给这种菜起了一个名字——“莲花假酥”。这道菜的确比用肉类作出来的所谓荤酥肉菜高级了不知多少。

5、豆粉下酒坨坨块

豆粉在临沧专指以豌豆为原料制作的较为常见的一种食品,临沧人专为它起个名字——“油粉”。

临沧油粉的制作从选料到加工极为讲究:以选料为例,以粒大而饱满的麻豌豆为首选,白豌豆次之,杂豌豆则最差;以制作加工为例,以“水磨”加工出来的豆面为好,而现代的小钢磨加工的面粉为差。下锅时,必须以小勺添浆如细线之状入锅,以中火不停地顺时针画圆搅动,火工控制在锅底不被烧糊最为适度。光是以上提及的几处要点,一般人根本没有这份耐心领受这种折磨。“油粉香,在添浆;锅一糊,婆娘哭!”这就是临沧的女人在制作油粉时的那种精神投入和体力投入的真实写照的顺口溜。

因为临沧的油粉香而不腻、醇而不妖(一般人则无法理解这个“妖”字),人们喜欢以油粉坨坨下烧酒,那是一种独特的美味,普通人无福消受,或者干脆说成无法领略这份内在的风情。

旧时,可以说许多到缅宁(现在的临沧)就任或巡视的官员,几乎都有品尝临沧油粉下烧酒的风味的一些传说和趣事。临沧也才会有南门洞的“老疙瘩”油粉、“小泰安”油粉等等,被当时的人们还不可能具有的,现代意义上的品牌意识主导下而长生出来的“品牌”。

6、木瓜煮水当醋卖

云南临沧人所称谓的木瓜,绝不是外地人所称的那种“木瓜”——一种热带水果,而是临沧特产的一种味酸而微甘的灌木果实。临沧人将东南亚和两广台澎一带盛产的所谓“木瓜”称之为“马上坡”,还给这种植物派生了一个极为有趣的形象名字叫“儿多母苦树”——从中还可以显露出临沧人的日常生活中,还具有一点点不俗的“幽默感”。

云南临沧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在长期的相互交往中,汉族与各种少数民族的饮食文化的相互渗透,互相汲取相关的精华的创造,成就了临沧独特的民俗饮食文化。尽管汉族居多,但其开放性和接纳性极强,比如植物果实的制醋工艺,大多接受少数民族的认知和工艺,各族百姓可以说做到照搬照用,相互交流。除了木瓜之外,乌梅、芒果、酸角、盐酸果、柠檬果、橙子、酸駡溜、酸石榴等等,几乎只要味酸的果实,都可以做醋。工艺也极为简单,用水煮汁、用沸水泡出酸汁水、或者直接压榨出果汁,然后再加入其他调料,即告完成“醋”的制作。

其中,临沧人认为乌梅与木瓜制作的果醋因为具有平肝、舒肝、安神、养血的独特药用价值而视为高档。

7、卷粉叫做米干摆

用大米磨浆后通过上盘蒸制的那种薄而嫩滑的食品在云南各地似乎都能找得到,而且统称为“卷粉”。我到过省内的不少专州县市,唯独临沧是对之加以特殊称谓的地方,在这里无论汉族或者少数民族,均接受“米干”这一名称。笔者访问过不少老人,他们给出的理由极为简单,他们以为所谓能够称之为“粉”的东西,首先必须用粮食一类为原料,磨浆或捏桨后加热而成为浓糊状,待冷却后可以直接食用的才能称作“粉”。言下之意是如“米干”(也姑且称为卷粉)的东西,基本不符合后半部分的条件,因此,临沧人的独特地方语言特点和地方语言的讲究程度非比寻常。

另外,我还有一种看法,之所以有“米干”一说,还因为临沧虽地处内陆但属高原气候,空气相对湿度底,适于干处理物品。历史上临沧人有过偏好制作“干板菜”的习惯,当然是因为季节限制,物产匮乏的产物,现在有些山区百姓还在制作干萝卜丝就是例证。“米干”其实是“米干栏”的缩称名字,由于米干制作带有极大的普遍性,可以说米干栏是顺手而成的产物,易于晒干,比洋芋干,芋头干等等干菜来得容易。

赶马人带上家里女人们制作的“米干栏”上路,开哨时下油锅简单一过,洒上一点盐面即可食用,或者放入翻滚的菜汤里稍加搅动,便可以吃上如同家里围桌而坐的米干了。再则,米干栏这东西吃在嘴里,嚓拉作响,不正是在和家里“依闾而望”的女人们作着情感的交流吗?不是在赶马人的耳边时时传递着家中女人“平安归来”和“路边的野花莫要采”的嘱托吗?

因此,由“米干”变化而来的“米干栏”的声音,到应该说是《赶马调》的另一种生活演绎,抑或是另一种茶马古道上的专利版本。

8、米饼做成象耳袋

“米饼”早先是云南临沧旱傣族同胞的专利食品。当然,近些年来,各民族间的和谐交流,节日的相共庆贺,民间的民俗美食也互相认同。

“米饼”用临沧地方特产的糯米为基本原料制成,它片积极大,呈园型,傣族群众给它象形名字叫“象耳朵”,是傣族群众赕佛、送礼的必不可少的佳品。原先,米饼制作原则上是旱傣群众的“节气”的应时产品。临沧的耿马、双江、临翔、勐定一带的傣族群众在泼水节期间,是米饼制作的高峰期,现在不仅作为傣族群众喜欢的食品在其族群内部消化,而且注重商机,将之作为一种大众食品推广到各地市场。

傣家的米饼食用与馈赠,对于临沧广大民众来说,并非“重食”而在于“重情”的交流。当每年清明节后十余天的日子里,如果你收到傣家老人送来的“象耳朵”,以及他们顺就拧着漂着松柏或鲜茅草叶清水小桶,并口中叨念着傣家祝福的言辞,在你的后背洒上几点祝福的清水,那是一种莫大的礼遇。

(待续······)

临沧景欣微电影,持续改版中······

有任何意见,欢迎留言,欢迎合作^_^

赞赏

长按







































北京哪个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治疗效果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xs/3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