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临沧市双县是北回归线上的绿色明珠,也是中国多元民族文化之乡,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立足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双江走出了一条建设美丽家园、培植特色产业的发展道路。24日,云南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采访报道组分赴不同村寨,展现独特的民族文化,讲述最鲜活的百姓故事。
允俸:生态渔业助致富从临沧驱车出发驶上双江县滨江大道,举目所望之处几乎都有成块连片的鱼塘。在沙河乡允俸村,双江俸氏傣家腌制品公司老板俸进强正忙着腌制傣家酸鱼。
傣家酸鱼是当地傣族的一道传统美食。近年来,双江县对渔业养殖给予了重点扶持,淡水养殖已成为让双江县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的主要产业之一,俸进强是其中一名受益者。他家发展起鱼塘20亩,办起了一个养殖、加工为一体的渔业企业,还注册了傣家腌鱼商标,用民族传统手艺腌制傣家腌鱼,走上了致富路。
双江县水产中心负责人王宏泽介绍,全县长1公里以上的条大小河流、28座水库、池塘、库区等均水质良好无污染,适宜各种鱼类快速生长繁殖,可发展渔业面积达5万亩左右。结合这一优势资源,双江县不断加大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力度,优化渔业产业结构,加快渔农增收致富步伐。去年全县渔业总产量达吨、渔业产值达万元、渔民经济总收入达万元。
忙品:拉祜服饰前景广在双江县勐勐镇千蚌村忙品拉祜特色村,全村妇女都会自己缝制拉祜族特色服饰。“我们拉祜族服饰色彩鲜明,以黑、黄、红为主基调,每一个图案、每一个颜色和条纹都有含义。”村民李仙会说,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拉祜民族服饰在游客中走俏起来。年,李仙会和村里的刺绣能人一起组建了双江忙品拉祜族工艺品加工专业合作社,制作和销售拉祜族服饰。目前合作社共有成员30多人,销售基本依靠到村里参观的游客。
勐勐镇文化站站长董华兰表示,拉祜族服饰市场化有前景和受众,目前销售不景气、营销单一甚至是没有营销,合作社没有专门的人跑市场,主要靠单位和企业买来作为礼品送给宾朋和前来民族村寨游玩的客人随意买点,没有形成有效的市场和批量生产。目前,政府正在加强对拉祜族文化的保护开发,引导拉祜族人民改变观念,让文化与市场接轨,让拉祜服饰走出拉祜村、走进城市、走向市场。同时,我们还在研究根据顾客和市场的需要,开发私人订制产品,让拉祜服饰更具特色,更适合顾客需求。(云南经济日报记者鲁宽)
忙乐:布朗新村展新颜每到大年初一,勐勐镇忙乐村四组的村民们就忙碌了起来,要到附近的井里打起新年第一桶水。“因为公鸡在布朗族传统里代表着勤劳,很多布朗族的房上就画着一只公鸡。”坐在自家宽敞的新居前,村民李文忠笑着说,你看墙上的浅蓝色调,也是布朗族的特色之一。
年,双江县先后开展了民族新居建设工程,政府每户补助2万元,还提供4万元的贴息贷款。为了保留住各个民族的不同特色,临沧市设计规划院根据各民族习俗,设计了颇有特色的建筑样式。然而,新房子建好了,家家户户却还保留着在院子内养殖家禽的旧习惯,村庄卫生依然没有太大改善。在村民一事一议商定后,在村外建起了集体养殖场,这样做不仅不会影响村民靠养殖发展产业,更利于统一管理,村子也变得洁净卫生了。如今,全组55户中就有35户村民加入了集体养殖家禽。村子里一眼望去干净整齐,是名符其实的生态特色村庄。
为了让村子更漂亮,村里还组织村民在墙体上画上布朗族的民族风情画。罗应华说,环境好了,村民的发展积极性更高了,村里发展起稻米种植、甘蔗种植和畜牧业,全组粮食总产量达公斤,经济总收入.55万元,人均纯收入元。(云南网记者张成、陈创业春城晚报记者刘自学)
忙孝:佤族歌舞传承忙在今年的泼水节前,勐勐镇沙河乡忙孝二组的村民刘芳和村里歌舞团的姐妹们编排了一个佤族舞蹈,叫《生命之火》。刘芳告诉我们,和其他少数民族的舞蹈相比,佤族的舞蹈要刚烈得多。在回到村里之前,刘芳在省外很多地方跳过舞。“我们寨子里会跳舞的人特别多,以前和我一样出省跳舞的就有二三十个人,但是我们还是更喜欢跳自己民族的舞蹈。”
抱着这样的想法,年,刘芳和姐妹们回到村里成立了歌舞团。大家给这个歌舞团取名为“江三木落”文艺团,意思是“好不容易在一起”。刘芳说;“团里有不少和我一样以前在外省表演,还有些以前从来没有上过台的兄弟姐妹,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大家能团结一致,互帮互助,让这个舞蹈团一直走下去。”如今,忙孝二组的各项基础设施都在不断完善,这也为团员们的训练提供了不少方便,“现在大家白天干农活,晚上就训练。”紧凑的生活让刘芳乐此不疲。“虽然白天干活很累,但我们很开心,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我们的文化。”(云南网记者张成陈创业)
更多精彩内容中科白殿疯医院怎么样北京看白癜风病哪个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xs/1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