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庆县是临沧市最早就有人居住的地方,早在春秋战国以前,便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活。最早居住在这里的被称做濮人,是今天的布朗族、佤族的祖先,继后有傣族、彝族、白族、回族、苗族、傈粟族、拉祜族等相继入境定居。明清两代,汉族亦大量迁入。位于云南省的西南部,世界著名的“滇红”之乡。其厚重的人文历史是研究临沧茶马古文化之地,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石洞寺景区、凤庆文庙、鲁史古镇、红龟山景区、安石民族特色旅游文化村等为代表的景区景点,逐渐成为吸引外界游客的景区景点。目前,凤庆县尚有大量的旅游资源处于待开发状态。
文庙文庙
凤庆文庙是云南省人民政府于年11月16日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云南省仅次于建水孔庙的滇西第一孔庙。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年)始建于城南虎山东麓(现凤庆一中址)。清康熙八年(年)和同治十二年(年)曾两次迁建并多次修缮。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孔子的庙宇,也是凤庆县历代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祭祀孔子的地方。
茶茶马走廊马走廊
“古茶走廊”名不虚传!青龙腾,白虎跃,半池荷花半池鱼;积玉堂,文鼓楼,四把轿椅四个洼。从神农尝百草发现茶,到陆羽著茶经、冯绍裘创制滇红茶、骆英才做强做大茶生意,都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石径石庭石屋三石磊成半弯玉,水村水榭水帘叠水淼漫一洞天。青瓦石墙、木窗木门,返璞归真、冬暖夏凉;林绿鸟鸣、河清鱼跃,菜园青青、猪肥牛壮;品茗嚼古、阅词赏书,粗茶淡饭、游子归家;老子庄子、各有千秋,神农陆羽、茶缘茶情。
石石洞寺洞寺
凤庆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彝族乡箐头村,建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公元年),年重修。寺内建筑有大殿、两厢、拱桥、莲池、双阁等。
四十四十八道河八道河
从凤庆县城出发,沿着曲折蜿蜒的凤腰公路(凤庆县城至腰街乡)行走36公里,便到了风景迷人的四十八道河水库。这里青山依依、林木苍翠、碧水连天,是一处深藏在山中的风景绝佳之所在。
四十八道河,顾名思义,据说是有四十八条河小河汇聚于此,故命名为四十八道河。这些涓涓溪流并不大,但潺潺水流汇集成湖,加上人工修筑的水坝,形成了人工自然合成的优美景致。四十八河水库修建于年12月,年4月完工,年3月进行加固除险,是具有灌溉、防洪、水产养殖等综合效益的水库,设计坝高30米,设计总库容万立方米。
古墨古墨
提到凤庆的景点,古墨的独特却是一绝。古墨之美,美在“古磨坊群”。古磨坊群点缀在情人河的河道上,境内山峦雄伟、河流奔放、古木参天,是古墨人眼里的风景,更是古墨人心灵的皈依。情人河清澈灵秀,流淌情爱。古墨的灵性全在一条情人河,情人河流经古墨全境,将古墨一分为二,因闲暇之余,未婚青年男女常到此约会而得名,楚楚相惜的人们到河边唱歌、对调、散步,诉说芳意,一条情人河成就了无数佳偶,流淌的都是情,都是爱。因情人河上游生态植被较好,河水常年清澈见底,就算五、六月份大雨倾盆,也无半点浑浊。古磨坊群与石结缘,吟诵古今。
逝逝去的青龙桥去的青龙桥
青龙桥虽然已经淹没在澜沧江千里湖畔之中,但这座茶马古道上的咽喉为,却为人们留下她美丽的风景。
在公里的澜沧江上,有数不清的桥梁:溜索桥、藤桥、竹桥、铁索桥、钢索吊桥、水泥大桥--但青龙桥,是独有的一座,是无法忘却、无法替代的一座。这是澜沧江上最古老的桥梁之一,十余次被毁,十余次重建;这是中国交通史上著名的茶马古道的咽喉要塞,在长达多年的时间里,是内地进入云南临沧的必经之道。这里走过叱咤风云、享誉中外的名人志士、英雄豪杰,走过络绎不绝的马帮,也走过抗日远征军的千军万马;这里的每一股铁索,都沐浴过枪林弹雨;每一块木板,都铬下了历史的深深印迹。
如果你到凤庆旅游,或者你要了解凤庆,那么滇红却是这里的名片。锦绣茶祖,依旧在风雨里展现这片茶区的美丽。
茶叶是这里的魂,茶叶是这片土地的招牌。在传奇的故事中,这里有徐霞客的脚印,这里有多少凤庆英豪们用他们的智慧和心血创造了著名的滇红。
从四十八道河到凤庆一中,这里的山水养育了多少人中豪杰。从凤庆走出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科学家等等,还有多少凤庆子弟在为大美临沧创造他们的奇迹!
凤庆,正以昂扬的英姿开创属于她的未来!如果我们想要了解这片土地,需要了解在这片土地奋发图强的凤庆子弟!
图片来源网络搜集,文字由艾冰冰整理!来源:微临沧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xs/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