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云南镇康县木场乡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引题)
深山乡村换新颜(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赵黎浩通讯员董文静王玲
“玉米难抬包,谷籽难得饱;土豆换粮食,充个七分饱。”曾几何时,云南省临沧市镇康县木场乡就是这样一个贫穷山乡。如今,这里已经发生了“日月换新颜”的巨变,乡村旅游人气越来越旺。
记者近日在镇康县木场乡看到,大山深处山清水秀,柏油马路宽阔平坦,人们忙着在河边村兴建乡村旅游景点。
“我们书记在那边的羊圈咖啡吧里忙着呢!”顺着木场乡党委宣传委员向泳铭手指的方向,记者找到了俯下身子量吧台的乡党委书记罗瑞。
“我们根据这里的地理环境优势和村容村貌建设基础,将农家菜馆、羊圈咖啡吧、民宿等亮化美化,发展乡村旅游,现在住宿房间已经预约满了。”罗瑞告诉记者。
“过去饭都吃不饱,得找野菜野果吃。村里的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河边村70多岁的金光甲如此回忆。
谈起脱贫攻坚之初,木场乡党委委员感慨道:“木场乡属于镇康县最边远、交通最不便、产业最薄弱、气温差异最大、山区有效耕地面积最少的乡镇,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群众长期饱受贫穷的困扰。”
为了彻底拔掉穷根,军人出身的罗瑞,带领乡党委领导班子进村入户做群众工作,逐一攻克了群众出行难、住房难、饮水难、用电难等问题,实现了每个农户都有安全住房,全乡建制村公路通畅率%,自来水普及率%,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
“记得四角田村整体搬迁时,几位班子成员背着帐篷包扎进村子几个月。村民的房子盖起来后,我们还住在帐篷里,村民们自发为我们盖起了较为牢固的临时住房。顿时,辛苦化为满足。”回忆起脱贫攻坚的点点滴滴,罗瑞百感交集。
针对产业底子薄、增收后劲不足的问题,11名班子成员通过扶持农村致富带头人,通过大户带散户,先后建成了4万亩重楼种植基地、草果种植基地和野生茶叶基地,实现了农民人均拥有经济林果面积11亩以上,并建成了亩高优马铃薯示范样板基地、亩蔬菜基地。
昔日的建档立卡户杨东毫,如今成了乡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我的野生茶加工销售合作社,涉及茶厂多家,每年收近20吨鲜叶。附近村民采摘的鲜叶都卖给我,价格不低于市面价格,每年合作社还以3%的销售利润上交村集体。”杨东毫说。
年,随着镇康县脱贫攻坚高质量出列,木场乡户人全部实现脱贫出列。
“现在我70多岁了,吃得好住得好,过上幸福日子咯!”金光甲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罗瑞表示,为了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无缝衔接、深度融合的目标,木场乡党委将着力打造“花开乡间”全域运动生态休闲之旅,真正实现“以点带面、以线串点、线畅株连”的木场乡村振兴新格局。
责任编辑:王川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xc/91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