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沧市 >> 临沧市旅游 >> 正文 >> 正文

精读丨深入了解普洱茶,怎么可以不知道临沧

来源:临沧市 时间:2021-7-6
怎样治白癜风 http://m.39.net/news/a_5639550.html

各说各话

本期主题:喝茶时的体感

您有什么想说的?

文末点击“写留言”处提交您的分享。

精读笔记第十二期

《普洱茶再发现》

书名:

普洱茶再发现

编著:

阮殿蓉

出版日期:

年3月

内容梗概

虽然同为普洱茶产区,因为地理位置较偏僻,临沧茶区的知名度要远远低于西双版纳。但临沧茶叶的产量之多、品质之好,让真正喜欢普洱茶的人都无话可说。双江县为什么是茶树原产地之一,凤庆县为什么能在众多生产普洱茶的县区中脱颖而出?《普洱茶再发现》,为你详细阐述。

内容亮点

在秘境临沧这一边

物竞天择话凤庆

普洱茶双城记

澜沧江畔古茶香

追忆似水年华

精读笔记

在秘境临沧这一边

▲流经临沧的澜沧江

在普洱茶的文字版图上,长久以来,西双版纳以及思茅两州市吸引了无数茶人的目光,以至于同为澜沧江流域的产茶大市临沧,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被忽略了。

近年来,随着普洱茶在世界范围内再次升温,理当恢复临沧在云南普洱茶发展史上应有的地位。众所周知,云南是世界大叶种茶的故乡,而临沧,则是大叶种茶最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如果说在普洱茶发展的历史上,易武、勐海这些地方丰富和完善了普洱茶制作技术的话,那么整个临沧则为这种技术的提升,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质茶叶。

应该说,在云南茶叶版图上,是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在漫长的岁月中通力合作,才共同构筑了普洱茶的千里江山。

普洱茶重要的原生地

临沧市凤庆县香竹箐,生长着一棵人工栽培的大茶树,树龄高达年。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树龄最长、树干最粗的人工栽培大茶树。因此,有专家称临沧是“大自然存放茶树物种的绿色档案地,是人工种植茶树历史悠久的地区之一”。

▲世界上最粗大的栽培型古茶树——

凤庆香竹箐古茶树(基围5.8米)

世界上已发现的茶组植物4个茶系,37个茶种和3个变种,其中云南省4个茶系,24个茶种,1个变种,绝大多数分布在滇西南澜沧江沿岸,较好的26个地方群体品种,个优良品种主要分布在凤庆、云县、临翔、双江、永德、耿马和沧源各县。

专家认为,临沧山区、半山区气候温和,日照短而多雾,湿度大,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光照、温度、水分适宜茶树的生长和发育,茶叶嫩度好,内含物质积累高。

目前,临沧市云南第一产茶大市。全市茶园面积超过85万亩。年度全市茶叶产量达2.84万吨,实现茶叶产值7.3亿元,临沧还是全省生产茶叶品类最齐全、加工企业最多的市。

永德:万茶归宗的地方

▲永德县大雪山野生茶树原始生态群落

永德县大部分处于海拔~米的山区和半山区,土壤PH值5.5左右,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3.8%~6.5%,日照时间长,湿度大,生态条件优越,是集中成片发展茶叶极为适宜的土地资源。在今天永德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还能够找到茶叶的始祖中华木兰,尽管只是有限的三株,但也足以说明永德是一个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地方。

作为云南省野生茶林面积最广的县,永德理应引起普洱茶界的重视和尊重,尤其是境内那些数以万计的上千年树龄的大茶树,它们不仅是云南作为茶树原产地、茶树驯化和规模化种植发祥地的历史见证和活化石,而且丰富了云南野生茶叶的基因库。面对这样一片浩如烟海的野生茶园,我们有理由将永德,这个保存着中华木兰的地方,称之为“万茶归宗”的地方。

勐库:普洱茶物种基因库

▲双江勐库野生大茶树,树龄年

云南的大叶种茶,包括了临沧、思茅、西双版纳等地的数十个品种,最有名的就数勐库种,它是大叶种茶的“人中龙凤”,是云南的大叶种的代表。

勐库成为普洱茶的物种基因库绝不是偶然的,它地处双江县的北端,紧靠北回归线北侧,最高海拔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有着优质茶叶生长所需的一切自然条件,尤其是人们在勐库的原始森林中发现大面积的野生茶林,就足以说明勐库自古以来,就是茶叶生长繁衍的天堂。

物竞天择话凤庆

▲凤庆茶园

不同的光照、水分、海拔、气候和土壤,不仅对茶树的生长、茶叶的产量有直接的影响,而且对茶叶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关系。决定茶叶品质高低的茶多酚、儿茶素、氨基酸、咖啡碱及浸出物等物质的多少,与光、水、热等条件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茶区之一,临沧市既有独特的云南大叶种茶,又有适合茶叶顺利成长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是大叶茶宜种优质高产的一块热土,被著名的气候学家吕炯称誉为“生物优生地带”。在临沧诸县区中,凤庆县几乎全县皆适宜种茶,这也是凤庆能成为云南产茶第一大县的重要原因。

独特的地理位置

从地理环境来看,凤庆县位于滇西纵谷南部,境内群山连绵,山川相间。境内最高点为大雪山黄竹岭,海拔米,最低点为孟统河出境处,海拔米,垂直高差米,形成典型的立体农业气候和立体农业结构。

得天独厚的气候

▲高山云雾出好茶

山高雾大出好茶。因为茶树具有喜温、喜湿、喜漫射光的特性,优质茶叶的生长,对气候的要求较高,凤庆县具有满足优质茶叶生长的一切气候条件。凤庆属于低纬高原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类型,山地海拔高,空气稀薄清新,光照质量好,光谱成分里的短波光比例较大,对短日性叶用作物的茶树生长十分有利,且短波的紫外光具有杀菌作用,茶树的病虫害相对较轻,保证了凤庆能够大面积生产无农药、无污染的有机茶。

再者是热量资源。凤庆的热量资源有三个特点:一是冬无严寒,全县冬温平均为11℃,且变化稳定,夜间降温缓慢,充分保证茶树生长应有的热量;二是夏无酷暑,四季如春的气候特别明显;三是雨热同季,每年5-10月,茶山经常云雾缭绕,阳光多成散射光照射与茶树,这将有利于茶树快速生长。

充沛的水资源

茶树生长最适降水量为~毫米,凤庆县年平均降雨量恰好在这个区间。虽说凤庆干季雨量少,但茶区森林植被覆盖率比较高,再加上全县有条大小河流的源头,构成了遍布县境的水系网络,地下水的丰富,稳定地弥补了冬春降水不足的缺陷。总体来讲,天上降水充沛,地下水资源丰富,再配合四季如春的大气温度和理想的光照,构成了凤庆得天独厚的宜茶气候资源。

宜茶生长的土壤

凤庆土壤类型垂直带谱分布比较明显,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土壤有赤红壤、山地红壤、黄棕壤、棕壤等几种类型。茶区土壤从大类来分,主要分为红壤和黄壤两类,海拔米以下为红壤,以上为黄壤。通过对20个土样进行测定,PH值5.06,略低于粮作土壤而高于自然土壤,变幅在4.1~6.2之间,是最适宜发展茶叶的酸碱度范围。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为3.1%。变幅在2.5~11.5%,普遍高于粮作土壤而略低于自然土壤,这是构成凤庆茶区土壤结构和肥力的主要因素,也是保证茶树生长旺盛的物质基础。

凤庆茶区土壤的各种营养元素含量比较丰富,一个是含钾量较高,对茶树增强抗逆性,茁壮成长有重要作用;一个是含磷较高,而磷能够提高茶叶香气和品质。

普洱茶双城记

在普洱茶的发展史上,临沧的凤庆与西双版纳的勐海,可以说是两个不可或缺的王城。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凤庆县作为云南重要的普洱茶原料基地,默默地做着成就普洱茶辉煌伟业的工作,它所生产的大叶种晒青毛茶,不但输送到以生产沱茶著称的下关茶厂,而且也输送到以生产饼茶闻名的茶叶大县勐海。

如果说勐海站在普洱茶舞台的聚光灯下,昭示的是一种健康饮品的未来,那么凤庆就是躲在幕后的无名英雄,承载的是一段被人遗忘的成长历史。

▲勐海

岁月的履痕

与勐海相比,凤庆的历史要悠久得多,早在春秋战国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而最早居住在这里的居民是濮人,也就是今天布朗族和佤族的祖先,他们可以说是最先种植和利用茶叶的祖先。

普洱茶文化寻源

谈到普洱茶文化,地理位置靠近古六大茶山的勐海似乎更有影响。西双版纳茶区,过去以澜沧江为界,分江北和江南茶区。江北的六大茶山,曾经在普洱茶的发展历史上各领风骚,此后渐渐形成了以易武为中心;江南的六大茶山,除了景迈之外,其余的南糯、佛海、勐宋、南峤和巴达,都属今天的勐海,而且由于气候及环境更适合茶叶的生长,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影响,渐渐超越了江北的易武,成为普洱茶版图中举足轻重的地方。

尽管西双版纳种植茶叶的历史已有数千年,但其最大的产茶区勐海成长为今天普洱茶最负盛名的重镇,却是近一个世纪以来,逐渐穿过时间的帷幔呈现出来的。

勐海在普洱茶界的兴起,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茶庄的出现。大约在年前后,勐海出现了制作普洱紧茶的茶庄,此后的几年,茶庄发展到20多家,它们借茶叶产地的优势迅速壮大,于是先前运往他处加工的茶叶,留在了勐海本地,促进了勐海普洱茶生产企业的发展。

▲60年代的揉捻机

在李拂一先生完成《佛海茶业概况》一文的年,勐海产茶数量,在十二版纳各县区已经是首屈一指的了:佛海、车里(今景洪市)、南峤及宁江(今勐海县)等县区,凡海拔四千尺左右之山地,或原野附近之小丘陵,皆滋生茶树。尤以佛海一县之产区最广。

集散南北与西东

▲茶马古道图

凤庆与勐海,对于普洱茶的生产来说,是不可替代的最重要的两个原料生产大县,而它们,也因此历史地成为了各自区域的集散中心。

凤庆早在唐宋时期就有了繁忙的茶叶交易,促使凤庆形成区域茶业交易中心,除了因其是产茶大县外,与其地处茶马古道要冲也有很大关系。

勐海作为普洱茶最重要的集散地,是随着普洱茶加工技术向南部茶区转移逐步形成的。尤其是民国前期,由于社会动荡、苛捐杂税以及瘟疫流行等诸多原因,原来盛极一时的思茅一带的制茶业陷入困境,而勐海茶区由于有充足的原料以及便利的境外运输通道,众多茶商都云集到此开设茶庄,从而促进了勐海茶业的空前繁荣。

滇西滇南两春城

云南数以百计的县区中,凤庆与勐海后来能够脱颖而出并非偶然,虽然决定茶叶品质的因素很多,但气候因素一定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无独有偶,地处滇西的凤庆县和地处滇南的勐海县有一个极为共同的特征:四季如春的气候。

凤庆的气候具有年温差小、雨量充沛等海洋性气候的优点,却又无台风、暴雨等海洋性气候的缺点;有日差较大等大陆性气候的优点,无寒潮和低温等大陆性气候的缺点。这些优点不仅让凤庆成为一个气候宜人的春之城,而且它的光、热、水等诸因素对茶叶生长发育的作用比较协调理想,这种低纬度高海拔的生态环境,使得茶叶生产季节雨量充沛,云雾较多,温高湿重,有着典型的“山高雾大出好茶”的独特气候特点。

勐海这样一个低纬度县城享有四季气候宜人的春天,最重要的原因是海拔。凉爽是因为海拔相对高,雾大是因为当地的空气湿度大,山高雾大出好茶,勐海两样都占全了,岂有不出好茶的道理?

澜沧江畔古茶香

澜沧江两岸茁壮生长着的无以计数的野生茶树,生动地表明,云南不仅是茶树的原生地,也是茶树繁衍生长最理想的家园。

而临沧,就是云南古茶树资源丰富和古茶树遗产存量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

▲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凤庆

永德古茶林

在永德县地处北回归线附近的大雪山自然保护区,有一片面积达10万余亩的野生古茶林。由于人迹罕至,永德野生古茶林保存完好,专家称“这片野茶林分布面积之广,群落分布之集中,生态保护之原始,实为国内罕见。”

沧源古茶林

沧源的11个乡镇中,在9个乡镇发现了古茶树,分布范围在糯良大黑山到单甲乡6万多亩国有林区,古茶树面积约为3万亩,根据对树高、树干粗度和参照当地居民推测,树龄在千年以上。

耿马古茶林

耿马大青山自然保护区内,野生的古茶树群落面积达到3万亩,一次调查发现“最大的一株古茶树的基径围为厘米,但在年兴建水库时被砍掉了”,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耿马是茶叶的原生地之一。

▲耿马贺派乡邦卖村古茶园

镇康古茶林

关于古茶树,镇康最有名的当属“镇康大山茶”。事实上,镇康不仅属于茶叶的原生地之一,而且在历史上还以生产优质的茶闻名。

双江古茶林

双江勐库野生古茶树群落是目前国内外所发现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广、密度最大的野生古茶树群落,创世界古茶树新纪录。勐库野生古茶树是珍贵的茶树种质资源宝库,由于所处海拔高,具有较强的抗逆性,是抗性育种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源。

同时,双江勐库高海拔超大面积千年野生古茶树群落的发现,进一步证明了双江县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之一。

云县古茶林

在云县,几乎每一个乡镇都能看到野生大茶树的身影。云县野生古茶树群落分布主要有以下五个显著特点:一是分布在海拔~米左右,二是群落分布区域广,三是茶树种群数量大、密度高、树龄长,四是群落中的野生古茶树具有茶树的一切形态特征,五是属于典型的乔木型茶树。

▲云县幸福镇大宗山古茶树群落

凤庆古茶林

除了享誉海内外的香竹箐古茶树以外,凤庆的巨型古茶树还有:腰街乡新源村新源本山茶,大寿乡有栽培型苞红茶,熊山大茶树、白岩大茶树、甲山大茶树等。

追忆似水年华

张文侯访谈

▲张文侯

在云南茶人中,张文侯是一位有着传奇色彩的人,虽然只是高小毕业,但后来却成为我省制茶工艺和机具改革的资深专家。

张文侯老人认为,从茶叶的品质上来说,凤庆茶香气高,他说是因为凤庆大小叶种杂交,香气要好一些,如果与南糯山的茶叶相比较,那里的海拔米左右,凤庆的则在~米左右。高山雾大出好茶,这是他给出的答案。

问到为什么把普洱饼茶称为七子饼时,老人解释说主要是因为饼茶用竹笋叶包装,只能包7个,包8个就包不下。

曹振兴访谈

▲作者与曹振兴(右)及年与范和钧到勐海一同建厂的张存老前辈合影

昔日的顺宁茶厂、佛海茶厂和康藏茶厂,曾是云南茶业鼎立的三足,尽管因同属云南茶业公司,三家茶厂人员彼此调动并不新奇,但像曹振兴这样,在三个茶厂都工作过的人,并不多。

关于七子饼茶,曹振兴老人给出了不一样的解释。他说饼茶通常是克一个,换算成市斤,就是七两一钱四,七个茶饼刚好是5斤,方便计算。

时光流逝,作为普洱茶重要产地之一,临沧慢慢走入公众视野,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那些生长在临沧深山的古茶树,不仅创造和见证了普洱茶发展的辉煌历史,同时也是宝贵的茶树资源研究宝库,成为不可替代的存在。

若想了解更多临沧茶丰厚悠久的历史文化、茶马古道旧事等精彩内容,请移步《普洱茶再发现》。

注:本文发布的内容系原书内容的精读笔记,不代表平台认同的内容和观点!

作者简介

阮殿蓉,年1月出生于云南昭通,回族。曾任勐海茶厂厂长,勐海茶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现为云南六大茶山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系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常务理事,云南省茶叶商会常务副会长,云南民族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华茶人联谊会理事,云南茶叶协会理事,昆明民族茶文化促进会理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ly/66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