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临沧市 >> 临沧市历史 >> 正文 >> 正文

微临沧乡村美景入画来

来源:临沧市 时间:2018-9-7

原始部落:翁丁

  翁丁坐落在沧源自治县勐角乡的北部,现有户、人,距县城33公里,海拔米,年均气温20℃,终年云雾缭绕,气候温和。

  翁丁,在佤语中的意思是云雾缭绕的地方。翁丁至今仍传承着佤族部落的原始文化,是迄今为止保存最为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这里延续着远古的梳头恋情,飘逸着母性崇拜的婚嫁习俗;保留着古朴文明的殡葬方式,庄重神秘的祭祀活动,葫芦里走出的传说,风情万种的歌舞,独木成林的千年古树,汇集成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

  年,翁丁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誉为“最后的原始部落”,并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年荣获“中国文化产业金鼎奖·十大文化产业乡村”称号;年荣获“云南30佳最具魅力村寨”称号,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小镇”,并获年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翁丁已成为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一张名片、一个名品、一个名牌,是展示佤族历史文化的影视基地。目前,结合南滚河国家公园景区建设,翁丁正在建设国家4A级景区。随着沧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翁丁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年,翁丁佤寨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6万人次,旅游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借助旅游公司平台,创新体制机制,实现了计工分红,农民也逐步脱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农事活动,变成了商人、导游、歌舞表演者等第三产业的从业者,实现了一产到三产的跨越。年翁丁村人均纯收入达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旅游收入超过总收入的60%以上,真正实现了“村美、民富、人欢乐”。

避暑小镇:古墨

  位于“滇红”茶的故乡凤庆县诗礼乡,这里家家户户都要跟石头沾上边。进村入户的小道是石头铺成的,墙壁是石头垒的,屋顶是石头搭的,院子里也尽是石头,石头地坪、石桌石凳、石磨石碾,是一个与石结缘的自然村。 

  今天的古墨人传承着先民“阿苦黑”(要劳作到天黑之意)的精神,乘改革春风,赶惠民之政,建文明富裕村寨。全村干群关系融洽,一个产业生态、乡风文明、病能近医、学能近读、乐有场地、老有保障的古墨村展现在眼前。

甜蜜村寨:忙乐

  在双江自治县勐勐镇西南部,有这样一个小村庄:蓝瓦白墙、整齐划一的布朗族新民居掩映在甘蔗林里,居住在这里的布朗族人民,用勤劳的双手建设美丽村庄,描绘幸福生活。

  忙乐四组距离双江县城9公里,有耕地亩、林地.8亩。全村共有55户人,其中布朗族人,是一个以甘蔗和畜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的农业小组。年末,全村经济总收入.07万元,人均纯收入元。

  近年来,忙乐四组突出抓好乡风文明和村容整治,改善人居环境,着力打造布朗特色风情村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年,忙乐四组被市委、市政府命名表彰为市级文明村。按照“建材、施工、户型结构、民族标识、外墙颜色”五个统一的要求,忙乐四组实施了布朗族特色民居房建设改造工程,建成砖混结构住房51户,改善了居住条件,美化了生活环境。

  农民要增收,产业支撑是关键。忙乐四组结合实际,切实抓好产业发展。通过引进优质品种,强化科学管理,建立了“高优甘蔗种植示范点”。目前,种植甘蔗亩,种植水果亩,人均拥有高优农产品基地3亩以上。投资60万元建成了平方米的生猪养殖小区,年生猪存栏达头。扶持和发展养殖大户12户,发展个体商贸服务业15户,扶持和发展运输专业户10户。同时,为了更好地传承和保护布朗族传统文化,忙乐四组成立了民族文化歌舞队,年累计参加文艺演出10场次,并在临沧市第二届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朗族蜂桶鼓舞大赛上获得三等奖。

  逐步富裕起来的布朗族群众,开始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今天的忙乐四组,有了专门的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室,开办了农家书屋,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真正成为了村民娱乐交流的平台、群众科技致富的“加油站”。镇、村两级积极协调相关部门举办技能培训,为群众生产和创业提供服务指导,鼓励和引导村民就业或自主创业。通过组织开展“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营造倡导文明、崇尚文明、追求文明的良好社会风气和氛围,村民的文明意识逐步提高。

  勤劳淳朴的布朗族人民,靠着甘蔗这一甜蜜的产业,踩着欢快的鼓点,正在把忙乐四组建设成村美、民富、人欢乐的美丽村庄和安居乐业的和谐家园。

布朗山庄:石门寨

  当你即将进入素有“大美胜地、恒春天堂”美誉的永德县城德党,一幢幢造型优雅的特色民居早已等候在县城北大门。蓝天白云下,浅黄墨绿相间,在参天古树和经济林木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醒目,这就是美丽的布朗山庄——石门寨。

  布朗族是中国22个特少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澜沧江一线的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沿边地区,在永德县境内仅有8千余人。石门寨自然村是一个纯布朗族聚居的少数民族村寨,距县城2.5公里,有农户30户、99人。实施美丽家园建设以来,石门寨结合自身实际、因地制宜、着眼长远,做到山、水、田、林、路、电统筹考虑,制定出石门寨村庄规划建设方案。在党委、政府的关心下,勤劳质朴的布朗族村民积极投身到美丽家园建设中,短短数年间,这个土木构造的村庄蜕变成错落有致的山间别墅群。

  走进布朗农家,庭院整洁、布局合理,自来水、太阳能、卫生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庭院内花草盆景点缀着美好的生活,摩托车、小汽车规范有序地停放在院里院外。这个布朗族村庄的传统生活方式正悄然发生着变化。

  进村入户的硬板路整洁宽敞、四通八达,富含人文历史的布朗文化传习所、党员电教室、有线电视、电脑网络、太阳能路灯、养殖小区、生活垃圾处理点、卫生公厕等设施布局在这个村庄,让游人惊叹,这里已成为永德接待游客最多的村庄。

  参天古树、小桥流水、古老的水车诉说着乡愁民俗。走进石门寨,体验布朗风情,这里不仅是幸福农家的聚居地,也是民族文化的栖息地。原始器具、生活用品、民族文化制品一一展现在眼前,国家工商局已受理“布朗文化标识”图案注册,这是全国唯一的布朗族文化标识。

  产业富足方能催生和谐富裕。石门寨始终把产业发展放在首位,依托县城郊区的区位优势,大棚种植、畜牧养殖、林果种植、苗木培育、农家乐等产业鼓起了村民的钱袋子,年底,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玉带河:开启幸福新生活

  宽阔的村道,整齐的绿化树,花园式别墅,四季变换的产业,文明得体的举止,健身欢歌的人群……这一切,是通过实施“玉带新家园”工程,给临翔区圈内乡坝胡村带来的新变化。村民唐国艳说起“玉带新家园”项目就一脸幸福:“我们全家靠种烤烟、油菜、茶叶、核桃、打工,年收入超过12万元,人均达到了3万元。现在家里有电脑、有电视、有摩托车,年底还准备买辆小轿车。”年以来,圈内乡在坝胡村实施以新房舍、新产业、新设施、新风尚为主要内容的“玉带新家园”工程。工程以人口、产业、公共资源“三个聚集”为导向,以“散户并成寨,四山迁朝路,小村并大村,边远靠集镇”为原则,以“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和规划引领促聚集、政策引领建家园、支部引领激活力、示范引领促产业、文化引领创和谐的“五个引领”为方式,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进行统筹谋划,将原来的15个自然村减并6个自然村,合并为9个自然村,聚集成10个居民点,实施“千户村”整村推进。

  “在实施‘玉带新家园’中,村党总支委员会通过一事一议民主表决,理事会划出建设用地,协商补偿措施,共同出资做好三通一平,建设乡村市场、卫生室、文化活动场所。村庄连片整治,家园连片建设,户户实现建新居,人人共享公共资源,打造全域新型社区,有序引导农民向城镇和产业聚集点聚居。”坝胡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本勇介绍,坝胡村共有户人,“玉带新家园”项目建成村组水泥硬板路16条32公里,新建坝胡农贸市场平方米,村文化室4间,党员电教室1间,卫生室1间,共平方米,5个活动广场平方米,安装太阳能路灯30盏,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户。建起覆盖全村的饮水工程,建起垃圾池15个,养殖小区2个,建成沼气池口,规划到年全面完成项目扫尾工作。

  圈内乡党委书记邢炳才认为,“玉带新家园”工程不是简单的新家园建设,而是从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狠抓特色产业入手,促进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和资源重新配置,实现基础设施完善、产业连片发展、居住环境优美、公益服务配套、民居风格鲜明,从根本上实现群众脱贫致富。

  “玉带新家园”项目实施以来,坝胡村按照现代化农业建设要求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示范引领,能人、大户引路,全村已建成核桃、茶叶、烤烟、油菜等生态农业基地3.2万亩,人均拥有8亩以上,村民的收入逐年增加,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人家已有多户,全村正在为实现小康梦想而努力。

  为了实现小康梦想,坝胡村实施“”工程,即:种好管好2万亩核桃、1万亩茶园,养殖1万头生猪,种好亩烤烟、亩油菜。到年,实现人均收入1万元,建盖户人家钢筋混凝土房,建41个茶园水窖。在15个村民小组修建15个文化活动室,在3个党支部组建3支文艺宣传队。完善计生、茶叶、养殖、文体、老年等协会,为全面建成小康迈出坚实的一步。坝胡村党总支副书记肖富专说:“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我们尽量向上争取政策并抓落实,尽量帮助老百姓解决实际困难,让他们顺利发展生产,‘全村产业村、生态村、文明村、信用村、风情村、小康村、城乡一体化示范村’正在走向现实。”经济支撑产业化、农户住房特色化、村组道路硬板化、人畜饮水安全化、村寨环境生态化、信息服务网络化、管理决策民主化,新民居开启新生活,新产业带来新希望,坝胡群众用勤劳的双手绘制出一幅美丽的新家园图景。

景亢:不上锁的美丽村庄

  心无藩篱,和谐无界。双江自治县沙河乡允俸村景亢组因民风淳朴、治安环境良好,被誉为“不上锁的村庄”。

  近年来,景亢组积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不断完善村民自治制度,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契机,探索形成了“银行贷款共同用、特色民居共同建、大事小情共同帮、公益事业共同干、产业发展共同谋、文明村寨共同创”的“六个共同”建设管理模式,建成了田园风光浓郁,产业特色突出,村民生活富裕,生活条件便利,生活方式文明,乡风和谐淳朴的美丽村庄。

  银行贷款共同用,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民居。景亢组采取理事会商议、村民大会通过、全组农户共同承担银行贷款风险的形式建设新民居,共协调贷款多万元;先贷到建房款的农户匀出部分资金支持暂时没有贷到建房款的农户,共同建设新民居。特色民居共同建,建成了风貌统一的美丽村庄,在建设新民居过程中,群众达成了统一户型、统一颜色、统一建筑风格的共识。同时,理事会牵头与建筑材料供应商协商价格,统一采购钢筋、水泥、砖块、石料等建材,降低了建设成本;并引导群众按照15至21户的规模组成互助小组,相互换工,集体劳动,加快了建设进度。

  大事小情共同帮,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风尚。理事会充分发挥组织和协调作用,引导村民采取就近自愿、主动互助的方式,在红白喜事、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自主管理,形成了团结互助、不计得失、和谐融洽的邻里关系。在甘蔗砍运、粮食生产、冬农开发等生产劳动中,根据全组成年人的年龄层次及各自特长组建了生活互助组,村民以相互换工的形式进行生产互助。

  公益事业共同干,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初具雏形。为美化亮化村容村貌,景亢组群众投工投劳投料,积极参与道路建设、活动场所等公益事业建设,合力打造以观光、休闲、度假为主的民族特色文化旅游村寨。在拆墙透绿的同时,贴签保护村里的大树古树,在进村道路两旁种植肉桂、印度紫檀等多株,在房前屋后种植蜜雪梨、海南黄花梨等经济林木多棵;建成环村硬板路米、入村硬板路米、入户硬板路米,绿化美化率、道路硬化率达%;为了打造“小桥流水人家”的傣家村落,从4.3公里外引水入村,为村庄增添了一份水的灵动。投资多万元建成了傣族特色寨门和泼水广场,建成了具有傣家风味的景泰康农家乐,实现了民族风情与旅游服务的完美结合。

  产业发展共同谋,村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培育五大产业促进增收,做优甘蔗产业,种植甘蔗亩,/年榨季入榨吨,实现收入87万元;做强畜牧产业,扶持了2户生猪养殖大户,生猪养殖收入达余万元;做大水产养殖业,养殖面积70余亩,年收入70万元以上;做实冬农开发,利用冬闲田连片种植马铃薯、油菜,年收入60余万元;发展运输产业,8年筹建了全市首家农村交通运输协会,目前有运输车辆65辆,年收入余万元。年,全组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

  文明村寨共同建,和谐社会建设凸显成效。在新农村建设理事会的组织引导下,景亢组广泛开展评先争优活动,“星级文明户”覆盖率达%,培养“党员示范户”4户、“致富能手”20人,形成了“比、学、赶、超”奔富裕,齐心协力建设美丽家园的浓厚氛围。成立了文艺宣传队,经常开展文艺活动,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为新建的农家书屋选配了群众看得懂、用得上的科技、法律、卫生等图书1余册,电子音像制品50余种。制定了《景亢组文明公约》,规范村民言行举止,促进村民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和文明生活习惯。

  如今,景亢组84户农户全部建起傣家特色新民居,群众结合自身实际和资源优势,积极探索多元发展模式,建筑、餐饮等新兴产业的兴起;通过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民主法治观念深入人心,社会公德蔚然成风,更加密切了党群、干群和邻里关系。

恬静家园:幕布

  外地旅客一下飞机,就会被一幅如诗如画的田园美景深深吸引——特色民居犹如一颗颗明亮的珍珠,镶嵌在一片片金黄色的油菜花里。透过一种和谐、恬静、纯粹的美,幕布定格在明媚的阳光里。幕布村,一个在临沧机场脚下的美丽村庄,现有农户户,总人口人,村前临路,村后靠山,四周绿树翠竹摇曳。鲜花、果木、蔬菜在农家小院里尽情生长。烤烟、油菜、核桃在村外的田野里带给村民无尽的希望。村内先后建成的10条全长4.23千米的主干道水泥路、平方米的公共活动场所、平方米文化活动室、套对称安装的太阳能路灯、平方米村级卫生室,解决了群众出行、医疗卫生、娱乐、健身等需求。

文明乡村:卡贺

  卡贺自然村隶属镇康县南伞镇红岩村,距县城3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彝族香堂人聚居的移民村寨。年4月全面启动卡贺村美丽乡村建设工程,1年半后31户农户全部搬迁入住。

  在建设过程中,始终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目标,采取政府配套项目为基础、农户投入为主体、融资贷款为辅助的模式,统一建设规划、统一户型选定、统一组织施工、统一资金管理、统一质量监督、统一绿化布局,真正让31户农户住上了安全房、放心房、温馨房。同时,统筹考虑交通、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实现了家门口上学、家门口就医,建成党员活动室、彝族文化传承展室和农家书屋,配备了村民健身器材,成立党支部1个,组建彝族(香堂人)打歌文艺队1支。

  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和市委、市政府实施“森林临沧”建设的历史机遇,将生态建设与产业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带领群众在有限的土地资源上大力发展咖啡和坚果产业,该村种植面积户均达2亩以上。依托服务型党组织的创建和区位优势,积极探索农村实用人才就业创业服务工程,通过党员带动、培训提高、支部搭桥,不断提高群众创业致富的技能和水平。积极鼓励群众从事运输、商贸、建筑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增收致富打牢坚实基础。目前,通过党组织这个平台,31户农户中,6户农户从事了运输、18户农户从事了商贸、3户农户从事了工程建设,年末,人均纯收入达8元。   以“森林临沧”建设和“十百千万”工程为契机,对卡贺自然村公共区域进行了绿化美化,引导家家户户种植金桔、金银花、菠萝蜜、枇杷、杨梅等经济林木,户均种植30棵以上,达到了“家中有花、寨中有树、村中有林”的目标,在有效盘活庭院经济的同时,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谐宜居”的三重丰收。

以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为依托,提供群众阅读图书0余册,开通网络、有线电视等通讯设施,卡贺群众学科技难、用科技难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收集整理具有一定价值的彝族人民生产生活用品80余件,彝族香堂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承和保护。

赞赏

长按







































最好的白癜风专科医院
白癜风医学基金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lincangzx.com/lcsls/32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